2025年開局,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了此前的強勁勢頭。1-2月產銷分別完成190.3萬輛和183.5萬輛,同比增速達52%,滲透率攀升至41%。單月數據更顯激進,2月產銷同比增長超87%,出口量同比增幅60.5%。
這一表現得益于多重因素:以舊換新政策落地、車企降價促銷(如理想L系列全系降價)、智駕技術滲透率提升及新車型密集發布。交銀國際等機構預測,短期內新能源汽車仍將維持高增態勢。
新能源汽車:高增長背后的隱憂與韌性
然而,增速放緩的隱憂已現端倪。盡管絕對量持續攀升,但增速較2024年的爆發期(部分月份同比超100%)明顯回落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1-2月汽車消費額同比下降4%,與非汽車消費的4.8%增長形成反差,反映出價格戰對行業利潤的侵蝕。
此外,插電混動與純電動車的增速差距收窄至0.9個百分點,意味著市場正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均衡競爭。隨著滲透率突破40%,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動能或將逐步從“替代燃油車”轉向“存量更新”,增速曲線趨于平緩。
碳化硅行業:主戰場內卷加劇,第二戰場箭在弦上
作為新能源汽車革命的核心材料,碳化硅(SiC)的命運與行業發展深度綁定。當前,碳化硅70%的需求來自新能源汽車,主驅逆變器占比高達90%。國產替代進程加速:三安光電6英寸晶圓年產能已達20萬片,比亞迪碳化硅模塊批量裝車,天岳先進襯底產量突破7萬片。但全球97%的市場仍被歐美日企業掌控,國內企業多在車規級認證階段,價格戰更讓行業雪上加霜——碳化硅器件報價半年腰斬,外延片價格三年內或下降30%。
主戰場的內卷已觸及天花板:新能源汽車行業“卷價格、卷技術、卷配置”的特性傳導至上游,碳化硅企業被迫加入降本競賽。瞻芯電子新一代產品目標成本再降15%,襯底價格跌破500元/片。這種“以價換量”的策略雖能短期刺激需求,卻擠壓研發投入空間。
Wolfspeed的前車之鑒警示行業: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將放大周期波動風險,其股價從70美元跌至23美元,產能利用率長期低于25%。
開辟第二戰場刻不容緩。產業界已將目光投向三大新方向:
低空經濟:飛行器對成本敏感度低,系統設計自由度更高,碳化硅的高頻特性可優化動力系統,被視為比新能源汽車更理想的試驗場;
AI算力基建:大模型訓練催生高功率服務器需求,碳化硅與氮化鎵協同可提升電源管理效率,頭部企業已與臺達、維諦等廠商合作;
能源革命深水區:光伏逆變器、智能電網、高壓輸電等領域需求釋放,隆基綠能應用碳化硅后發電成本降10%,國家電網故障切斷時間縮短50%。
破局之道:技術突圍與生態重構
面對雙重挑戰,產業需從三個維度破局:
技術層面,突破8英寸襯底量產瓶頸(當前主流為6英寸)、優化溝槽柵工藝可靠性(英飛凌已實現電流密度提升)、探索液相法等顛覆性技術。
生態層面,構建“產學研用”閉環。清華大學與比亞迪的合作模式值得借鑒:高校攻關基礎研究,企業完成工程轉化,協會推動標準制定。三安光電的垂直一體化模式(覆蓋襯底-外延-器件)則通過供應鏈協同降本。
戰略層面,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布局。短期可借價格戰清退低端產能,長期需向高端化轉型,如華為昇騰芯片的“硬件-算法-云”協同模式,或寧德時代的技術授權策略。
2025年將成為新能源汽車與碳化硅行業的轉折之年。前者在滲透率超過40%后步入“增速換擋期”,但政策紅利與技術迭代仍將支撐20%~30%的復合增長;后者則站在十字路口,主戰場的激烈競爭倒逼企業開辟新戰線。那些能在低空經濟、AI算力等領域率先構筑技術壁壘,同時通過生態合作降低研發風險的企業,將在新一輪產業周期中占據先機。正如碳化硅器件替代硅基產品的歷史重演,行業洗牌中孕育的突破,終將重塑全球半導體權力版圖。
(來源:中科紅外)